韩惠虓 |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发布日期:2023-10-09

作者 | Vicky Huang
前 言
韩惠虓律师说,如果他的人生中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不多,不太在意人生几年中的得失成败,也就不会去总结过往了。《人物志》的邀约让他回忆了一些过往的曾经,好像人生几十年的事情在短短的采访中就说完了,其实,韩律师这次的输出也许根本不及他丰富阅历的三分之一,但都是他对律师职业、对生活最真诚的一些感悟和想法。文字所能折射的深度有限,如韩律师所言,一个人的人设、他的思想与品格,都已经由他自己塑造完成,并深深烙印在与他有关的周遭人的心里。
“起源”

扎根在记忆中的往事缕缕涌上心头,那时候的村子,是古朴的砖墙瓦屋,偃卧在平原之上,环绕着蓊郁的树木,一片片田埂错落有致,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提着鞋,赤脚沿着田埂慢慢地走着,欣赏着自己田里的庄稼的长势。广袤的天空下,孩童在草木庄稼间肆意奔跑穿梭,那是孩童的天性,没有什么愁事,只管天马行空,幻想天上是不是有神仙,地上的鸟兽虫鸣能否听懂孩童的话语.....
这一幕关于农村田野的画卷就像是韩惠虓记忆中的童年,他的童年时代是在宁波奉化的外婆家漫山遍野的奔跑中长大。单一而丰厚,简约而深邃,是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也是那个年代的人,他们在极其鲜明生动的景致下陶冶心性、体悟生活。“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作为他生命的起源阶段,无论多少年以后,身上多少都会蕴藏着与那个阶段一脉相承的个性和特质......
“野战军”
“人生的很多经历其实都有一个偶然性。”比如,择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正是风正扬帆之时,各种文化、新鲜的事物冲击着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那个年代的生活日新月异,思潮汹涌澎湃。韩惠虓于1986年参加高考,“当时那个时代有几个热点,第一是国际,第二是经济,第三是法律。于是,当年的志愿就选择了复旦大学的国际经济法这样一个专业。(最后考入是经济法专业)” 即使彼时,他并不清楚进入的是一个经济领域、或是法律领域、或是国际政治领域。就是这样一个偶然性,才有了今天的律师生涯。所以说,人生有很多不确定及偶然的选择,有时你以为的无心插柳,其实都是水到渠成。
大学毕业后,韩惠虓被分配进了一家国企做办公室科员,主要从事合同管理相关的工作,由于当时的法律事务并不多,合同管理也就变成了一项非常空闲的工作。喜欢天马行空、随性自在的韩惠虓决定离开稳定却显枯燥的环境,他在通过司法考试后,便辞去了工作,加入了当时上海市白玉兰律师事务所。“事务所不承担你的工资,也没有津贴,就看你能做多少案子,我记得开始半年的时间,一分钱收益也没有。”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艰难的闯荡,想要开阔、有力的人生,就只能坚持。如今再次回忆,那一段苦涩但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确实充盈了韩惠虓未来的人生。
真正开始他律师执业道路的是一个非常小的案子,说起来算是“涉外非诉讼”的谈判项目,起因是客户要去塞班岛务工,中介收费约几千美金,但是中介并没有成功办理务工手续且不予退款,由此产生的相关纠纷。“其实我当时真的没什么案子做,也觉得这个事情挺难的。”韩惠虓说由于自己长得比较着急,看上去还算成熟,便像模像样的伪装成一个工作多年的律师去和对方谈判,最终谈判成功,所得退款都给了客户,韩惠虓也获得了人生第一笔律师费。就这样,成功办理第一个“挺难”的案子后,给予了韩惠虓一定的成就感,算是大半年的蹉跎和失意之后浅尝的第一颗果实。
对于第一次出庭,韩惠虓也是记忆深刻。1995年,彼时刚刚出道没多久的韩惠虓作为被告的代理律师,承办一起加工承揽合同纠纷的案件,这是个并不复杂的案件,最后以双方调解为终结。记忆至今的并不是项目本身,而是当时的开庭环境,有碍于那时的交通并不发达,韩惠虓舟车劳顿后到达外地开庭,“我执业生涯的第一次开庭是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但依然还是法庭的感觉,当时人生地不熟,又害怕会有地方保护主义,各种因素加剧了我的恐惧和紧张。”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但是对韩惠虓而言始终历历在目。
“其实像我这样的,我们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律师,说起来完全是自主选择的一个过程,就是你自己在市场上你去选择你想做什么,以及你能做什么?”人们似乎每天都在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实际上人们每天都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那个年代的法律行业正处方兴未艾,律师执业领域的选择限于时代的发展,发生的案子也并不复杂,韩惠虓的同学有选择从事涉外领域,如今也已成为了中国法律业涉外服务领域的优秀人才,而他形容自己更像是“野战军”,在市场上自己找客户,自己琢磨诉讼方案,自己完成客户的各项需求,自己学着去研究各种行业的法律问题。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法律检索系统,韩惠虓每一次的开庭准备,就是靠着一张纸,填写梳理每个案件的关系图和关键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磨练。就像康德所说,既然我已经踏上了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基本功”
执业三十余年,韩惠虓自中国律师行业的“轴心时代”加入,跟随时代的脉搏,法律行业也呈现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态势,正是由于法律服务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有效弥合内容庞杂、技术艰深的法律要求与社会各层人士之间的鸿沟,以法律为手段的制度化建设仍在持续推进,大量的法律法规被制定、修订和颁布;新兴产业的涌现以及行业细分,也让越来越多的领域被置于法律的规则之下,于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客户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刚开始做律师的时候,感觉那个时代的变化很慢,但是如今这个时代与以前大不相同,这个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争议解决的细分领域和热点也会呈现出相当快的变化。”韩惠虓说,这种趋势下,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应该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培养自己对于专业领域的前瞻性,紧跟时代的热点,去观察其中的变化,由这些变化引发出的一些法律纠纷。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并非偏离原来的轨道,而是用一个争议解决的视角,去解决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可能不停变化的各种纠纷,这点我觉得很重要。” 就像他自己多年来的一个习惯,每个案件,他都会天马行空的去想,不是不着边际的,而是尽己所能去最大的开阔自己的思路,去想每个案子最多的各种可能性,“你一定要穷尽思路,哪怕是觉得可能性不太大,但你都要去想,然后再去小心求证。”
韩惠虓进一步解释说,近两年行业内特别热门的一些交易架构,也许是未来几年可能爆发争议的一个点。法律行业的发展相对于商业环境,必然是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就像天上的雪变成河里的水,是要有个时间的滞后效应的。”当下极具热点的交易模式,在三五年之后,随着市场商业环境的变化,它就会成为引发纠纷的那个点。如果是一个细心的人,就会关注到行业的变化,多年后,当这些变化引发纠纷,他在某种意义上就会成为这类新型案件起跑线上的第一批律师。因此,年轻律师对于未来的变化要有预知性,虽然这种预知并不会当场变成业务,但确实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匹配他的专业研究,才能在未来机遇来临时,有所收获。
对于自己从事三十年的争议解决领域,韩惠虓说,传统上的争议解决有两个路径:诉讼与仲裁。无论是国际贸易纠纷、金融纠纷、资管纠纷或对赌纠纷等等,看上去是不同的行业领域,但其本质就离不开“争议解决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他必经的路数,争议解决专业的核心,就是如何研究请求权的基础问题、如何研究证据的问题,如何去解释法律条款,这些问题如何呈现在法庭上,最终让法官接受。而说到法律条款的解释,“为什么法律中呈现的一个条文,会有不同的解释?”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解释,这些所有的要求,对于争议解决专业的律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些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就构成了争议解决本身,仲裁也是如此,即便规则不同,但其实他们内在的核心是一样的,有迹可循。
也正是上述这些基本功,构成了诉讼律师和非诉讼律师的区别,诉讼律师看到合同的某个条款,他应该具备一个预知的判断,这个条款如果发生纠纷,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诉讼律师对基本功的思维训练一定要长久的积累,当思维方式演变成一个自然反应,也便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一个职业习惯,即便将来转行做非诉业务,这些基本功本身都是有益处的。无论是诉讼或非诉,本质都是运用法律来解决所产生的问题,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天然的鸿沟。
“品质”
“我一直对我带教的助理们说,我们做律师,做好律师,内心一定要具备几个品质。”律师行业是一个“师徒帮带”,具有“传承”意味的职业,有一些品质是一代代延续,属于赓续于血脉,蕴藏于心灵的那一种,同时,将作用在每一代的精神内。“第一点,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公平正义。”法律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产物,谈论的就是“公平”。对于争议解决业务而言,涉及的总是是非,有些时候,你可能会因为内心的公平正义而拒绝一部分案子。韩惠虓认为,其实这是应该感到自豪的一件事,“走正直诚实的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在一个律师的人生或是执业的过程中,始终维持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在每当你突破难关、跨越障碍后,更能深深地、强烈地震撼你内心的一个事物,你会为之感到自豪。
“第二点,我们必须要对律师这份职业葆有激情。”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一切付出的先决条件,如果可以择一事终一生,那是一份可贵的幸运。最能创造价值的工作往往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韩惠虓说,诉讼律师需要一份对事业长久的激情,一份仗义执言的内心,否则,很多事情都未必能朝着预想的结果发展。
第三点,就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法律。韩惠虓解释到,这对律师而言是一个很高很难的境界,需要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以及做过的法律检索、相关案例等,去探索一些超越现有法律规定本身的新思路,创造性地将这些新思路运用到案件中。现实中一些重大疑难的案件最后都会归结到法律理论来解释其疑难点,比如在最高院庭审时,律师的辩论观点如果总是聚焦于阐述案件事实,最终都没有归纳到一个法律观点或是法律理论上,这就无法达到“创造性”地用法律来解决问题这个高度。“这需要律师具备足够丰富的执业经验、足够强大的法律检索能力和足够深度的法律理论基础知识。”韩惠虓说。
韩惠虓将自己三十余年的执业经验归纳为这三个大点,他说,内心有公平正义不是工作习惯,这是身为律师在处理所有法律问题过程中内心的一个原则;对事业葆有激情,这是个人对工作的一个态度;“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这是一名律师对法律专业本身的最高的认同。
“平凡人”
律师是一个专业人士,但其实他也是一个社会人。韩惠虓的执教理念,不仅仅在于专业本身,归于社会,每一个职业本身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为此,他经常和徒弟强调两个词——教养和经营。
“首先是教养,我们应该从内心就觉得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对待任何人,你要学会给予尊重,这是一种教养。”教养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你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教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教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教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也是教养。你的教养也会在来日方长中获得些许回应。
其次是经营,韩惠虓认为,人生成功,大体是经营有益的结果。比如,“客户关系”需要经营,经营有效,客户会衍生客户;“时间”需要经营,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的工作效率折射出的就是你对时间的经营,如何合理安排,做好时间规划,这都需要经营;“家庭”需要经营,万事万物都有个回归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家庭,“家”贯穿了人的一生,这更需要花时间去经营;“大脑”也需要经营,你所有的智慧都在这一方天地中,你通过何种方式,去更了解你自己,如何运用、开发、强化自己的思维能力,这都需要细致的经营。“所以我觉得经营这个词也很重要,在一生当中所有东西经营好了,即使不算是很成功,但至少你是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的一个人。”

浩瀚辞海中,关于成长体悟的词犹如恒河沙数,韩惠虓摘录出了“教养”和“经营”两个词,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也始终在学习和践行这两个词的含义。如一本书中这样描述:这一路我们摸爬滚打,虔诚修行,是为了得到内心的成长,蜕变,从而变得充盈、有爱、谦和,而不是孤傲得难以接近。
也许这两个词,也造就了韩惠虓身上最明显的一个特质——谦和,他说,“我知道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人要懂得自己的平凡,并正视自己的渺小。”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真实态度。纵观泱泱历史,从夏商的古老传说到近代的风云传奇,从盐铁官营到重农抑商,从郡县并立到行省改革,从精雕细琢的汉赋到朗朗上口的宋词,历史的长轴将中华文明的起承转合一一标记,“这其中,有多少人会被历史留下一笔,真正能够被记载的帝王将相也没有几个,更别说其他平凡人了。”韩惠虓说。从空间的角度而言,人类更是渺小,仰望星空浩瀚,在这磅礴宇宙,地球都是一颗尘埃,更何况是一个人呢。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张三李四,但也不是非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大人物。终此一生,能有一两件值得热爱的事,身体健康,知己两三,也可以定义为成功的幸福。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心中自有万千丘壑。
心有偶闲,寄存热爱

朱光潜先生说,“现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我们深感共鸣,我们总是很忙,忙着达成目标,忙着融入社会。“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踢球,在大学里开始写诗,现在热衷骑行、跑步。”韩惠虓说,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剩下的便是生活,“我们一定要去做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事情。”正如韩惠虓所言,时代的发展一直处于极速前进的状态,身处洪流的平凡人为了生存总是拼尽全力,焦躁、迷茫、疲惫,负面情绪常会涌现,正因如此,人们更加不能忘记自己有所热爱的那些事物。
谈及热爱,贯穿始终的是韩惠虓对于阅读的热情。“我在初中的时候看科幻小说,高中的时候看基督山伯爵,大学里看约翰·····克利斯朵夫。越是到我们这个年龄,我觉得越是应该看书,哪怕是以前看过的书也可以拿出来再看看。” 就像《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在不同的时间段多次阅读,带给韩惠虓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本书就像在告诉我,凡事都有预兆,一切经历都环环相扣,过去的所有经历,成就现在的你,而现在的你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未来的你,从你的现在就能看到你的未来。书中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有可能在将来哪一个时间点上会印证了你先前走过足迹。”
周国平先生说,一个人但凡有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一种特别的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读书的目的不在于雄辩和驳斥,而是为了赋予自身看待万事万物更多的思考和权衡的能力。享受在书籍的密林里阅无止境,也能在灵动的人生中游刃有余。
编
后
语
采访最后,和韩律师聊了关于“退休”这个话题,韩律师笑称,因为自己还比较年轻,所以也还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律师职业是一个经验主义哲学,所以就要在自己的专业能力及健康状况都还行的时候,继续去关注这个行业,并关注这个职业所能创造的一些价值。因此,我们总能在各类由青年律师举办的部门活动(DR讲堂)或事务所举办的赛事(大成杯诉辩大赛)中见到韩律师的身影。由小才能见大,如韩律师所说,也许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觉得自己可以、也应该去做更多,去关注身处的事务所以及更大的社会层面,去尽己所能投身与奉献。“达则兼济天下”,但其实无论是不是到了“达”的阶段,只要有心,就能在自己的周围或者更大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韩律师的身上总有一种爽朗的少年气,也许这就是一个有历练的人生,在历经千帆后具有的举重若轻,也是乐观淡然对待生活的豁达。随着经历的世事越来越多和年岁的增长,仍持续且充分拥有生命的力量,是一件太酷太美好和太值得去坚持的事了。要时常记得提醒自己并不断探索自己的热爱,要保持仗义执言的内心和不惧怕不同的反对,要竭尽全力奋斗,更要竭尽全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