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欣 | 在否定中重塑自己
发布日期:2020-11-0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迈进,传统领域与新兴行业相互交织,法律市场的发展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细数法律行业各大领域,与每一位“社会人”息息相关的,那一定就是“劳动法”。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问世,往后十余年,直至2007年,这是劳动法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初期,从事劳动法业务的律师并不多,且收入微薄,律师的主要工作以劳动法律咨询、争议仲裁、诉讼业务为主,免不了还要解答一些刑事、民事、经济类法律问题;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这标志着劳动法2.0时代正式来临,劳动合同书面化、企业规章制度审核都成了当时热门的业务,劳动争议案件也开始增加,对劳动法律师的“专业化”需求也随之提升。在那段时间里,大家对劳动法领域的认知也到了一个高地,原来这是一片“蓝海”!
细数劳动法的前世今生,对于一项法律的发展史来说,并不算特别长的时间,但是对于这片“海”所泛起的潮汐以及未来的开发空间,都令人有所期待。
在否定中重塑自己
“我最大的收获,
是没有走太大的弯路。”
罗欣,当年凭借着年轻人天生富有的激情和智慧(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是天真),一头栽进了这片“海”,从此,开始了“乘风破浪”的日子......
“我最大的收获,是没有走太大的弯路。”这是罗欣对自己十余年律师执业生涯的一句概括。
和大部分法学毕业生的轨迹类似,罗欣在大学时期就在律所实习,而后留任,彼时他所在的律所(一家国办所)正当“茂年”,业务量可以位居上海前列。而当时的罗欣在通过司法考试以后,以为人生从此大吉大利,也就想着要在当时的律所干到退休,于是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嬉’”的日子。
虽然那时的日子很“悠闲”,但在年轻的罗欣心里,老一辈法律人规规矩矩做事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且至今他都抱以敬畏和尊重。转眼三年过去了,因为同门师兄作出的一个选择(作一名专业的FDI律师),让罗欣陷入了对未来的思考,作为律师,“二次选择”的大限已经来临,可是如何选择,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罗欣说,在他25岁生日那天,他终于作出了一个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成为一名劳动法律师。这个决定的初衷,只是因为他天真的以为,企业都是要用人的,劳动法的服务面够广,并且当时也没有什么标杆所(天真的想法),凭借日后的发展,他必将可以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次年,即2008年,机缘巧合下,罗欣加入了江三角律师事务所,当时的带教律师是钱伯斯劳动法领域第一等级的陆律师,那里,就是他“根正苗红”的起点。也是在那里,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专业所”这个概念(仅凭劳动法业务可以达到千万级的业务量并且养活数个团队,其中甚至还包括为律师团队服务的配套拓展、市场和研发团队)。“专业化的训练模式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你在专业上的速成,但是强度极大。”
而2008年,《劳动合同法》所引起的爆发式关注,使劳动律师群体突发性发展壮大,“我曾代表律所进行招聘面试,‘半路出家’的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多一些,似乎很多人在‘一念之间’就‘专业化’了。”
“真正的专业化的价值是什么?”
“老对手”和“新对手”如潮水般涌来,如何“内外兼修”成了罗欣的必修课,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专业化”的深层理解。
“真正的专业化的价值是什么?它不是‘性价比’,它是差异化,差异产生‘价值’。”为了匹配当时“人力资源合规法律服务”(简称“HRMC”),罗欣真正去学习了“ERM”“HRM Matrix”这些背景知识。用HR的语言来表述法律概念的做法,当时博得了一众企业客户的好感。
在过了几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后,罗欣加入了权亚律师事务所,那里,是他专业上的再一次进阶,这时他的汇报对象是万以娴博士,另一位钱伯斯劳动法领域第一等级的律师。当时业内都知道,在江三角还没有崛起的时代里,权亚曾经是连续多届钱伯斯劳动法第一梯队的明星所。“我在权亚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把自己‘揉碎’了重新塑造的。” 在权亚,英文比中文重要,尤其强调“说人话”这件事,“不是语法的问题,是中国人差别于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的问题。”那段时间里,罗欣几乎重塑了自己的工作习惯,锻造了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正是因为那段经历,奠定了罗欣在外资企业劳动法领域的优势和口碑。
“真正的专业化的价值是什么?它不是‘性价比’,它是差异化,差异产生‘价值’。”
罗欣举了个例子,由于很多客户端联系人都在“Regional”或“Global”这个层级上,他们关心的问题虽然是从劳动法切入的,但由于他们往往不在中国,他们所要求的案情预判及解决方案明显要更加全面、细致和落地,因此,他所需要提供的服务也明显由所谓的法律意见转向了执行方案,并且由于客户询问的问题往往关涉(1)外国人就业;(2)高管任命及公司治理;(3)内部调查;及(4)裁员或人员重整等,所涉法律领域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了,也就是一个执行方案会同时涉及二到三个以上的部门法,出现了法律适用的交叉和重叠,偶尔还有冲突。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他变成了一名真正的“Employment Counsel”。
就这样,在度过一段很“燃”的岁月后,罗欣加盟了大成上海,也就意味着他在劳动法领域的“进修”暂时“结业”了,现在开始“实践课”。
“律师要知道自己的
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
“作为一名劳动法律师,我每年都会碰到非常深刻的案件,接的时候心潮澎湃,做的时候‘面目狰狞’,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晚节不保’。”
罗欣自我调侃道,也许是骨子里爱挑战的性子,让他每每看到“标杆性”案件时,都想忍不住逼自己一把,看看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虽然每次过程极为艰辛,甚至有种拿自己“名声”去下赌注的感觉,但是故事的结局大多是令所有人满意和惊喜的,尤其是收获客户的那份信任:“罗律师,你没让我们失望过”。

2019年,某新能源汽车公司牵涉多起诉讼案件(标的总额逾20亿),该公司高层当时下了“死命令”,其中包括一项反不正当竞争诉讼案,罗欣大胆接下了,在他来看,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案子:“这是我接手的极少数民营企业客户(除此以外的客户绝大多数是外企);其次,新能源是国家新兴产业,未来的路很长,能够陪着他们一起发展和经历,这种客户情感是非常不一样的,我想试着不一样(不要只是外资客户);再者,站在中国商业发展的角度看,由于企业人才流动导致的商业秘密问题将越来越多,因此,这个案件在当下具有一定的标杆性意义。”
然而,在后续的办理中,除去案件本身的梳理过程不谈,由于频繁的客户会议、多到数不清的出差时光,简直让罗欣“怀疑人生”,想到自己接案时的豪情壮志和后续的“苟延残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罗欣觉得自己将要“晚节不保”,“当然,最后还是胜诉了,没有辜负客户,更没有辜负自己。这客户后来也对我们非常信任,达成了其它合作。”对于罗欣而言,最高兴的是,他通过这个案子,以“专业”会友,正式结识了知识产权专业组的杨宇宙律师,从此开始惺惺相惜,大成“商业秘密战队”也就此形成,其实,重要的不是案子本身,是客户对你的信任,兑现一份信任,这也使律师的身份自豪感得到了肯定。
诸如此类的境遇非常多,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个标杆性的案件吸引罗欣,让他在“百转千回”后仍觉得“物超所值”。罗欣不是在挑战案件,而是在挑战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言,“律师要知道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不是客户的钱袋子,要把‘平事’放在第一位。”
“带教老师是锻造你
成‘器’的一个‘工匠’”
近年来,法律市场正在经历专业化需求猛增的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律师和律所都纷纷加入了“专业化”的塑造队伍,罗欣说自己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这个阶段没怎么遇到瓶颈,因为他看到很多想要专业化的律师都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中无比痛苦。
罗欣的这份幸运,基于他在成长阶段碰到了好的老师,将他逐步地引领上了专业化的“康庄大道”。正如他自己的感悟,青年律师成长,最关键的是有没有进好的团队,“一个好的团队,会让你在一两年后‘改头换面’。”中国的法学教育以教授知识为基准,却忽视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求生技能”。在现实工作中客户要的是律师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称之为“服务交付及落地”),单纯的法律知识对客户意义有限。另外,律师这份职业,形式感强烈,从来都很讲究“历史传承”,也很难自学成才,那份“积淀”自身无法透过“无知之幕”得来。

“你的成长不是由你的学术水平(‘术’)决定的,而是你的‘道’,人就像一个瓶子,很多人都在意这个瓶子能积累多少水,但是他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有多少容量。年轻律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选择过很多方向,看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付了很多钱,但是最后吸收了多少,其实并没有超过这个瓶子的本身容量。”每个人自身都有认知壁垒,而对人来讲,最难的就是去改善一个自身并不知道的缺点,这个时候,带教老师往往起到突破的关键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成器’,你的带教老师就是锻造你成‘器’的一个‘工匠’,所以跟对老师非常重要。”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罗欣用了三个词形容自己的三段“拜师之路”,在国办所是“规矩”,在陆律师的带教下是“有文采”,而在权亚是被重塑为“洋气”。如今的罗欣,沿袭着老一辈“规规矩矩”做事的态度,凭借自己在专业上的“文采”,不断精进,用最“洋气”方式服务每一个客户。
“你的成长不是由你的学术水平(‘术’)决定的,而是你的‘道’”
谈及自己的专业选择,当年的“天真”,让罗欣进入了这个领域,但是在入行以后才发现,劳动法虽然不是最热门的专业,但却是中国最商业化的领域,所有可以使用的市场工具在劳动法领域都被采用过了,“公司法的需求是最普遍的,看上去很成熟,但其实在市场营销这个层面,劳动法无疑是最成熟的,发公号的、做讲座的、做营销的、路边拉人的,但凡能被想象到的推广形式,在劳动法领域全部出现了,相比较其他领域,劳动法特别不‘端着’,这早已是一片‘红海’,常人大大低估了这个行业。”
细想,《劳动合同法》实施至今,又是一个十余年的发展与变迁,一部法律的基本红利也已基本透支,而法律本身的不足和争议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愈发凸显,今年全球疫情的爆发导致市场经济的剧烈动荡,社会与企业对劳动法律师的需求,尤其是对律师法律知识、社会经验、以及处理复杂疑难事件的技巧和能力都有了更严苛的要求。顺势而为,应势而变,劳动法3.0时代已悄然而至,我们期待劳动法的下一步进阶,与时代共舞,创造新价值。
“岁数越大越明白一件事,你得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人生是想容易一点还是难一点,全凭自己,人必然是在否定中重塑自己,而我就是想看能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罗欣的一番感慨结束了这次的采访,对于很多人而言,也许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早已驾轻就熟,但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年复一年,你只是在不停重复这个动作,并没有精进(所谓的“一年经验”重复了十年,而不是十年收获了十年的经验,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律所的PQE会打折的原因)。也许成长很艰辛,但是只有磕了碰了,那个伤疤重新生长的地方,自然也会比其他地方更厚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