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大成上海“诉讼策略模拟大赛”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5-07-22
2025年7月2日,由大成上海争议解决专业组、争议解决部联合举办的第二期“诉讼策略模拟大赛”在大成上海办公室圆满落幕。本次比赛邀约一经发出,不但收到上海办公室青年律师的报名,更是收到了来自南京、常州、镇江、宁波、无锡、南通,6个兄弟办公室同仁们的积极响应。
本次比赛赛题由争议解决部合伙人处理过的真实案例改编,案件所涉纠纷时间跨度长,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案件需涉及股权、借贷、破产、矿权开发等多层面联动,考验选手们分析理解客户诉求的能力、综合处理问题的思维以及诉讼策略的选择。
比赛高度还原诉讼案件竞标的核心要求和流程,组委会提前发放赛题,要求选手在有限时间内提交投标文件,并举办现场讲标会议。本次比赛的评价维度包括但不限于诉讼策略方案的制定、案件争议焦点把握、现场反应能力、投标文件的制作、报价合理性、讲标表现等,让我们来看看本次比赛的出题人刘蓉蓉律师和参与者是怎么说的。

命题人
刘蓉蓉:本次比赛的题目设计灵感来源于真实的、极具挑战性的商业纠纷案例。坦诚地说,这个实际案件背后的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和法律博弈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在有限竞赛时间内提炼出的题面。当我看到这么多选手能在如此高强度、短时间的比赛环境下,给出了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法律服务报价方案时,我内心感到非常欣喜和感动。我们在为客户制定诉讼策略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顺着客户提出的法律诉求进行处理,而应更深层次地考虑客户最终想要达到的商业目的与法律路径选择、实际效果之间的适配性。此外,客户的多个需求之间不仅存在联动,还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相互掣肘之处,作为律师,应当帮助客户系统规划,做到深度分析、灵活执行、动态调整,不仅仅有法律框架的思考,还有对人性的考量、对商务实践的熟悉、对分层策略的储备、对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这是我们作为法律服务提供者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AI无法代替律师的价值所在。

参赛团队
冠军:
南京办公室:姚鑫、王曼、李圆圆、张娜娜
南京办公室代表队有幸荣获冠军,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们四人,更属于大成南京全体同仁的支持,以及大赛组委会和评委老师们对专业与创新的肯定。首先,感谢大成上海争议解决专业组和争议解决部搭建这一高水准的交流平台。通过模拟实战的赛制、多元视角的案例剖析,以及六位评委大咖的精准点评,我们深切感受到大成体系内“专业共享、协同共进”的力量。其次,从案件焦点的捕捉、论证逻辑的打磨,到庭审风采的锤炼,我们始终坚信“细节决定专业,协作成就卓越”,这份荣誉印证了专业能力和团队的力量。最后,我们想说今天的成绩是鼓励,更是鞭策;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争议解决领域,与大成各办公室同仁深化交流,共同探索法律服务的更多可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亚军:
上海二队:李小双、张雪洁
非常荣幸能参加所里这次的诉讼策略模拟大赛,感谢主办方的精心筹办,给了我们一个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参与比赛的过程是辛苦的,中间一度想放弃,但比赛过后无比庆幸团队坚持了下来,多亏队友的鼓励和支持,今天才能和各位大咖、前辈、优秀的同仁在一起交流学习。
感恩各办公室小伙伴的积极参与和精心准备,让我们看到自己对本次诉讼策略方案理解的局限。同时也很感恩各位评委律师的真知灼见,让我们学习抛开法律分析,律师面对的课题更是商业思维的训练,情感上换位思考,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保护和改善委托人利益格局的效果为目的,做案件不仅是关注案件的法律问题,还要能通盘考量,从更高的视角对案件作出策略和安排,动态地掌握案件的发展。
虽然现在AI产品层出不穷,但刘蓉蓉律师的一句话尤其让我们印象深刻,诉讼策略制定是律师能够胜过AI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深以为然。作为青年律师,我们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未来会继续努力,成长为更好的法律人。法律是一群人的同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期待大成诉讼模拟大赛越办越好,也预祝大成诉辩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季军:
无锡队:刘梦奇、董亚杰、李奕臻、刘泽斌
参与本次比赛,于无锡队而言,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成长之旅。此次大赛搭建的高质量交流平台,让我们有幸与大成长三角各办公室的众多法律同仁同台竞技、深入交流,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法律视野、塑造了我们的法律思维,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法律行业蓬勃的生命力与蕴藏其中的无限可能性。
“痛并快乐着”应当是备赛过程最深切的感悟。面对错综复杂的赛题,每一次对法律关系的重新梳理、每一轮策略方案的构建与论证,都如同在迷宫中寻找出路。从最初思路的混乱,到灵光乍现,再到推翻重来,最终逐渐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令人倍感“煎熬”。然而,当那些曾经看似毫无头绪的线索最终串联成耀眼的明珠,解决的方案最终清晰,当所有的论证终于“自圆其说”,内心的成就感与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非经亲身经历,难以理解其中的成就之感,这将成为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比赛中,评委老师们精准的点评与极具针对性的建议,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前辈们以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视角,切中要害地指出我们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对青年律师成长的殷切期望。这些宝贵的意见,不仅让我们对此次比赛的表现有了超越得失的深刻理解,更为我们今后的法律执业之路指明方向,这无疑是青年律师学习提升的绝佳机会。“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每一次聆听与思考,都推动着我们在专业能力和思维方式上实现质的飞跃。


最佳现场应变奖:
南通队:张超男、张燚
接到所内青工委主任潘佩佩律师的电话,接下这个比赛任务,就很忐忑,执业以来很少参加比赛,拿到案例的时候,一看,真的好复杂,掺杂了多个法律关系,包括股权转让、继承、借贷、破产、矿产投资等等,跟搭档张燚律师讨论了很久,究竟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参加,什么叫做诉讼策略模拟比赛,受众是哪些,也研究了评分规则,但最终参加比赛的时候发现方向还是偏离了,不管是法律分析还是诉讼策略真的比较局限,作为八支参赛队伍之一,其他小伙伴真的太优秀了,评委老师的点评也是一针见血,这种思想的碰撞,让人不枉此行,所以还是青年律师还是不要桎梏于自己的范围,多走出去学习真的是太有必要了,最后用张燚律师的话总结:醍醐灌顶,满载而归。


最佳焦点捕捉奖:
常州队:丁俊杰、万靓
参加此次比赛获益良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争议解决不仅是法律技术的较量,更是沟通艺术与思维深度的考验。从团队讨论时的观点碰撞,到现场陈述时的精准表达,每一个环节都在锻炼我们快速抓取核心争议、构建有效策略的能力。评委的点评更是点睛之笔,让我们意识到,优秀的律师不仅要懂法律,更要能洞察问题本质,用心感受客户的诉求,并用清晰逻辑呈现。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对专业能力与客户思维的生动锤炼。


最佳团队协作奖:
宁波队:张生辉、方逸才、徐铎源
非常有幸受邀参加上海办公室举办的第二届诉讼策略大赛,作为浙江派出的“独苗队”,即便通勤距离不短(3小时自驾车程,陆家嘴晚高峰堵车时间不计算在内),但确实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蓉蓉律师关于客户需求拆分的经验传授,告诉我们不能受制于客户需求,更不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输出,需要我们完全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要兼顾商业上的可行性、纠纷解决的有效性。一个优质的诉讼策略形成正是一名优秀律师的价值所在,这也是AI工具永远无法取代我们的地方;王宇律师则是带我们挖掘到诉讼策略的本质,尤其是“诉讼策略是保护或改善委托人的利益格局,是审时度势后的进退取舍”的表述令我们直呼精彩。他还说到在进行述标时应当粉碎性地掌握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则,要提升我们的表达和控场能力,始终能够抓住聆听人的耳朵,这才是有效的输出。作为一名刚刚开始执业的青年律师,除了在法学院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以外,诉讼策略这种实务性拉满的命题对我未尝不是一个大的挑战。这次活动中能够和来自各个办公室非常优秀的同仁进行切磋学习,聆听各位大咖律师的干货传授,是非常宝贵的一次经历,也正是大成这个平台能够给予青年律师的重要帮助。


最佳讲标风采奖:
镇江队:周磊、张奕
参加这次大赛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经历。在比赛过程中,我们通过真实案例的讲标和分析,逐步领悟了诉讼策略的精髓。评委的点评和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提升了我们的实战能力,也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视野。我们会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最后,再次感谢所有的组织者和评委,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有了一次宝贵的历练和学习的机会。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共同进步和成长。


最佳论证逻辑奖:
上海一队:刘金培、吴萍
以一个“中年律师”的身份参加本次“诉讼策略模拟大赛”,获得的是一种别样的参赛体验。
最先的感受来自于特殊的“团队合作”机制,因为是随机组队,本次和我共同组队的钮天豪律师是一位精通境外以及跨境投资和并购业务的非诉律师,而另一位吴萍律师是一位刚刚加入行业的青年律师。我们三人基于各自的业务方向、执业经验不同,对于案例的分析、拆解更是天马行空,完全没有日常业务中受制于客户需求和团队领导明确指示的束缚,在“brainstorm”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表达了对案件的种种猜想与对赛事规则的不同理解。
其次,是对赛事“投入、专注”精神的感同身受,在备赛的过程中,队伍的各位律师日常都有繁忙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地共同研讨赛事、分工书写方案,我再次对两位队员、两位年轻律师的“敬业精神”和对比赛的热情所感佩,查找案例、查找法条、查询专业书记,连夜起草工作文件,使得我们队伍最终拿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以及最大的收获则来自于赛事主办方的精心组织、策划,完美的比赛过程给我带来的愉悦感,以及各位点评老师一针见血、毫无保留的评析及指正。这不仅让我看到在自身与冠军队伍存在差距,更为重要的是,让我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执业态度、执业精神,以及面对复杂案件、面对重要客户时,所需树立的“成功在我”的必胜信念。也预祝接下来的大成“诉讼辩论大赛”可以圆满成功,我也会认真观摩本次赛事!


评委点评

王宇:怀着欣赏的心情参加了第二届大成上海诉讼策略模拟大赛。大成上海优美的办公环境+CBD天然的精英氛围,恰好是这次活动的最佳烘托。来自长三角的八支代表队,展示了新一代大成律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可喜的专业素质。律师工作从来就不止是简单的法律技术的叠加,更需要经验与智慧的积累,诉讼策略大赛就是一个亮眼的舞台,把律师的专业内核鲜活且深刻地展现出来。看着台上每一张因全情投入而熠熠生辉的年轻面孔,由衷地感到欣喜。大成之魅源于此:总有一群有公益心的“前辈”,无私奉献;总有一群有进取心的“后辈”戮力前行。不同代际的人群,却有着相同的美丽情怀、薪火相传。也许公平与正义一直在这个世界的每一颗良心上,而对它的追寻,却会在每一双法律人深情的眼睛里、每一次用心投入的专业活动中。

韩惠虓:诉讼策略模拟大赛至今已经第二次举办,相较于首届,参赛队伍更具长三角代表性,参赛队员热情更高,表现更出色,很多青年律师都可圈可点,大成青年律师才能出众,缺的是让他们展示的舞台。对青年律师的培养大体包括:专业能力、市场能力和管理能力,专业能力是律师解决客户实际问题的钥匙,市场能力是律师获取客户的秘笈,诉讼策略模拟大赛初衷就是让年轻律师完美结合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实际上,本次赛事从案例的复杂度、准备时间短,诉标紧张度等方面考验了参赛队员,充分培养和激发他们这两项能力综合使用,有助于队员直面真实的法律服务市场。

邓炜:今年是诉讼策略大赛第二届,参赛的队伍火爆程度远超出预期,从去年的五支队伍到今年除了两支上海队伍之外,来自南京、无锡、宁波、南通、镇江、苏州的兄弟办公室共同组成的八只队伍,呈现了的本届精彩的比赛。本期出题人是刘蓉蓉律师,她带来的案件不可谓不复杂,涉及公司治理、股权转让、继承、破产和探矿等一系列复杂法律关系的融合,想要快速理清其中法律关系,对于成熟的争议解决律师都尚费一些时间,更何况需要更进一步梳理出最优的诉讼策略方案,但是这次参赛队员都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尤其是南京队把复杂的案情,结合可视化的法律关系图,用清晰的逻辑把法律关系、客户诉求、案件难点,以理性为刃、以逻辑为梭,从表象到内核逐步穿透,逐步呈现出清晰的“诉讼策略脉络图谱”,给在场每一位都留下深刻印象。诉讼策略不同于诉讼技巧,这是专业沉淀、人性理解、客户需求把控的综合能力,队员的方案呈现、出题人拨云见日破局思路的点评,都让人深感受益匪浅。

姚蔚薇:队员们的表现都非常好,充分展现了诉讼律师面对疑难复杂案件的逻辑推演能力。在“诉讼策略”的“述标”过程中,向客户展现诉讼律师清晰而精湛的逻辑推演能力非常重要。与法律辩论不同,“述标”过程需要以赢得客户的信任,获得客户委托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因此,“标书”的整个逻辑推演依次展开:客户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包括法律诉求和商业诉求)、案件的优势劣势和风险是什么、律师能够给到的建议和保障是什么。可能并不需要全部都是法言法语的表达,而是逻辑贯穿之下,每一层的分析都让客户听得懂,肯信任。

麦欣:面对市场,律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客户听取律师对诉讼案件的策略分析,目的是要做出对诉讼代理人的选择,而由于诉讼是与人打交道的事情,因此,要获得一个案件最佳的处理结果,不仅需要有恰当可行的诉讼策略,也需要具有成熟度的律师去落实执行。所以,律师在向客户进行方案展示时,既要获取客户对己方专业度的认可,也要赢得客户对己方成熟度的信任。在方案展示中,若能以得体的表达,展示出律师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把握、对挑战的灵活应变和化解、对普世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传递,一定更能打动客户、赢得信赖。

结语
过去简单的分享人分享,存在单向输出、参与度低、记忆不深,且在真实场景中无法灵活运用的问题。诉讼策略大赛的本质是重大疑难案件的实战分享,诉讼策略不同于诉讼技巧,这是专业沉淀、人性理解和客户需求综合把控能力,这在信息化时代Ai也很难替代的部分,参赛者通过深度参与的方式,让参与者从“线性知识记忆”到“实战能力迁移”的沉浸式体验,深度参与后再得到出题人拨云见日破局思路的拆解,队员们在赛中就完成了从知识记忆到能力转变的提升。这就是我们诉讼策略模拟大赛的意义所在。
本次大赛有幸获得上海、兄弟分所诸多同仁的支持和关注,本次比赛由于组委会筹备时间短,仍有许多待提升空间,期待有更多诉讼专业大咖成为我们的比赛命题人,让我们期待下一届的诉讼策略模拟大赛,下期见。

